我要捐款 捐款方式
捐款故事
DONATION SHARE
首頁 捐款故事
428 發佈日期:2018.06.26
認同,所以支持

認同,所以支持

「雖然剛開始捐款時還未受洗,但我認同門諾所做的!更感念黃勝雄總執行長他不是花蓮人,卻從美國被呼召來花蓮,效法以前的宣教士照顧花蓮病患,應該多支持!」打從心底說這話的王蓁蓁,從民國八十三年至九十六年的十餘年間,以家人名義捐出的金額已達七位數了。這些錢對已經七十八歲、平日簡單過日子的王蓁蓁而言,何嘗不是養老的重要依靠,但她只是輕輕的點頭微笑著說:「很高興自己還有一點能力。」

經常保持一抹淡淡的微笑,出門必然化妝、穿帶整齊的禮貌,透露著王蓁蓁深受日本教育影響的痕跡。回想昔日光景,她說話的音調漸漸變得溫柔起來,眼神也緩緩的飄向遠方。

臺灣光復隔年,也就是民國三十六年,年方十八歲的王蓁蓁從當時的花蓮女中畢業,非常喜歡理工學科的她,內心渴盼繼續升學;正巧,哥哥考上台灣大學醫科,是家中光宗耀祖的大喜事,然而家有五個小孩,父母生活擔子已經十分沉重,又要支付哥哥讀書的學費,實在無法再供應王蓁蓁繼續升學。

聰穎的資質被迫放棄升學當然可惜。花蓮女中的日籍校長特別在返回日本前,帶她去見當時的省議員馬友嶽,希望他日後能提供幫助,照顧這個小女生。日籍校長很認真的跟她說:「希望你以後能成為臺灣的東洋居禮夫人!」

但剛光復的日子,大家忙著照顧自己家的生活都來不及了。小女孩從等待的期望到落空的失望,心情像打翻的調味瓶般五味雜陳。最後雖然想開了,但校長的鼓勵卻深埋進小女生內心裡。

讀書夢破了,王蓁蓁隨即去花蓮氣象測候站工作;她非常努力學習,深受長官看重與栽培,最後擔任花蓮測候所所長職務。正當事業達高峰之際,命運之神又跟她開了一個大玩笑:先生病了。

那年是民國六十八年,她毅然決然選擇提前退休,陪先生北上求醫;王蓁蓁不離不棄,十年歲月在指縫間默默滑過。最後的一段時日,她與先生選擇回到花蓮安寧照護。生命摯愛有尊嚴的離開,也促使王蓁蓁開始以捐款感恩。

一枝草一點露,堅強的王蓁蓁靠著先生生前服務機構給的半薪,省吃儉用,獨力拉拔大四個孩子。她堅持生活可以簡單,但絕不虧待孩子教育的投資;如今,孩子中有醫師、有博士、有醫師女婿,還有國營機構員工,讓昔日失學的王蓁蓁,內心失落的一角,在下一代身上圓滿。

目前獨居的王蓁蓁,身體依舊硬朗,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具體實踐者。「何必天天讓電視看呢?」她選擇出門當義工,參加活動、學習新事物。天氣好,就去美崙山運動;或者,當志工時推輪椅走來走去,心情愉快又有運動,是「摸蜆兼洗褲」的一兼二顧哩!

如今,她是門諾醫院與基金會志工、花蓮家扶中心扶幼委員會副主委與永久認養人、女青年會老人問安志工、法律扶助委員會志工、花蓮縣政府與家暴中心志工,幾乎每天都不在家,堪稱「專業志工」。這份熱心公益,使她早在民國七十八年即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。

而早年參加社團,也促使王蓁蓁和門諾醫院的護理外籍宣教士有了交集。民國六十八年,臺灣退出聯合國後,花蓮女青年會籌備設立,王蓁蓁與門諾醫院護理外籍宣教士馬素珊、魏海蓮等人當發起人,並出任第一至三屆總幹事;和宣教士的相處,讓她看見門諾醫院的需要。

受洗成為基督徒已經十年,王蓁蓁始終心懷感恩:有一輛下雨天還能順利發動的老車;有三、四十年的老衣服可以穿;有老朋友,且自己還健康。

人生的風浪,已經漸漸平緩。王蓁蓁對聖經中「積財寶在天上」的含意,在每一次捐款中體會益發深刻。雖然將來老病後會由孩子照顧不在花蓮,她仍希望能拋磚引玉,結合更多人的力量,一起成就門諾服事的願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