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父母留愛在人間
她白手起家在台灣創業,卻選擇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退休,陪伴病中的父親;這位美容事業女強人以溫柔的孺慕之情,反哺深刻影響一生的至親,相伴走完人生的歲月。急流勇退的決定,讓很多人驚訝,也充分流露出拿得起放得下的氣魄。三年匆匆,如今回頭看,她很慶幸自己能夠全心的照顧。這段歷程,也促使她定睛慈善,開始做對人更有益的事,她就是-郭新政。
郭新政的父親是外省人,隨國民政府來台後與母親白手起家;父親自我要求的風骨,充分傳給郭家六個子女,她歸功於父親的基礎教育。
在孩提時的印象裡,除了極少次,父母沒有不和全家一起吃晚餐的,吃完飯後,媽媽洗碗,父親陪小孩們在餐桌上做功課,教小蘿蔔頭讀「治家格言」,說忠孝節義、長幼有序、禮義廉恥的道理。當時的環境物質缺乏,但在精神上充實很多,「這是幸福的一刻!」五年級前段班的郭新政肯定地說。
雖然是家中的么女,但父親從小就不溺愛,也養成她「絕不低頭」的個性。這般獨立堅毅的性格,在一九九三年自美返台時,註定走上創業路;沒有背景,卻能一路走來,充分享受或酸苦、或甜美「過程的感覺」。如今想起,郭新政慶幸當年靠自己,沒有依靠的感覺,「人有依有靠的,能力很難發揮!」她感謝白手起家的父親,留給子女最大的資產是「腦袋」,讓他們可以去完成一些事。
年輕時全力衝刺事業的代價,是忽略了漸漸無言老去的父母。始終遺憾母親才六十五歲就離世,沒能幫母親做更多,是九年以來郭新政心田最脆弱的角落。當年,父親的健康狀況也時好時壞,已經錯失母親,不願再有更多遺憾的她,毅然於2004年退休,全心照顧同住的父親。
罹患老年癡呆症與中風的父親,病程隨著時間游移,認知、行為等能力逐漸脫序退化,照顧的壓力與日倍增。但郭新政仍在父親狀況穩定時,推著坐輪椅的他出席各項社交場合;面對別人讚美她好孝順,她反而覺得奇怪:「小時候父母不也是把屎把尿的照顧我們?我們長大後倒過來這樣照顧他們,怎麼就是孝順了?」「這是我有福氣,可以陪在父親身邊。」感恩也可以成為祝福,郭新政告訴身邊的朋友們,要珍惜和父母相處在一起的時光;想想父母親八、九十歲還能出國、去打麻將,多好!「有機會照顧老一輩、幫助別人,這是福氣。」她說。
至親的相繼去世,讓郭新政體會到:功名利祿生不帶來,兩腿一伸也帶不走;人生當下,如不抓住現在,計畫也枉然。她抱持「做事要有使命感,沒有理念,都是空的」態度,成為事業的助力;退休後,開始了使命感的另一片耕耘:藝術家的扶持,花蓮有多位石雕家都獲得幫忙。郭新政與好朋友胡先生共同參與藝術經營,就在今年年底,一百五十坪大的藝廊「彩石藝術」將在台北揭幕。
面對急功近利的大環境,她坦承遺憾困擾,直言過去堅忍不拔、堅持到底的觀念已蕩然無存。當人心迷失,靠近死蔭的幽谷,從大風浪走來的她,反而奔向慈善之路。郭新政慶幸年輕時創業,如今有能力幫助人。因著父親,一度想創設老人院幫助老人家,但經過幾番思量精算,確定不如交給專業機構做,會更有效率。
她起心動念的慈善助人,第一次就給了門諾。過去十多年來,郭新政或聽朋友說,或自己看過報導,對門諾醫院的印象很深刻。去年冬天,已經捐出一批保養品給門諾照顧的社區老人家;今年夏天,父親過世時,也想透過捐款幫助如同父親狀況的老人,讓父愛流傳。在了解捐贈的過程中,門諾醫院的答覆:「可以用父親名義捐助紀念病房」讓她很感動。
由於父母晚年沒法好好相伴,郭新政希望他們可以再在一起,於是決定為他們做一件事:「讓父母在天上能重聚,在地上一起遺愛人間!」做下捐贈決定後,她的心情忽然變得愉快,彷彿放下了心上的石塊;冥冥之中,她感覺是父親的想法給了她感應。小愛化長情,從而造福了更多的老人家,這筆捐助何等美善!
卸下人間溫柔的重擔,郭新政說:「現在的我,有多餘的力量幫助別人,是一生最大的滿足。內心也祈願,每年都有能力幫助人。」堅持「手心向下,出手幫人比伸手跟人要更快樂」的她,希望從此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,幫助最需要幫助的。慈善,這才有意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