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浪花鑲邊的美麗海隅 譜一曲生動的山高水長
四十年來,門諾醫院從三十五張病床的規模增至今日的兩百零六床。滄海桑田物換星移,唯一不變的是「爲主服務」的熱忱。對原住民及貧病患者的不吝付出,仍是門諾醫院永遠的堅持。
在薄柔纜(Dr. Roland Peter Brown)醫師的領導下,門諾醫院對患者的醫治是「全人」(包括身、心、靈)的醫治。醫院內有牧師及社工員,從事病患心靈的復健、協助解決病患的經濟、家庭等問題。病人返家之後,若有需要,社區保健的護士會前往從事居加護哩,院內的牧師也會前往心理輔導,以上的服務絲毫不求報償。對於車禍獲意外傷殘的患者,醫院還請專人教導他們製作人造花、編織等手工藝,使他們重返社會後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。此外,還組織「推輪俱樂部」、「洗腎俱樂部」、「開心俱樂部」(心臟病友俱樂部),使同樣病情的患者藉著各種活動互相認識、互相砥礪。
近年來,台灣經濟繁榮,病人自費就醫的能力提升很多,但仍有些特殊病患亟待救援,如早產兒、棄嬰、血癌兒童、長期洗腎的腎病患者等等,門諾醫院不遺餘力的爲他們籌設了「早產兒基金會」、「洗腎基金」、「血癌基金」。
除了各項醫療基金的籌措,門諾醫院院舍的改建經費是院內人員最感頭痛的。已興建三十餘年的院舍,大部分已老舊、漏雨、發霉,當年在克難物質條件下興建的設施,都有暗窄擁擠、運作不便的問題,「重建基金」的籌措也是已退休的薄醫師,時刻懸念的心事,六十六歲的老醫師返美後,仍東奔西跑爲幕重建基金盡心竭力。前年(一九九一年),門諾醫院重建的第一期工程─新門診大樓終於落成,餘下的工程卻因經費匱乏,遲遲無法動工。
自民國三十七年的醫療團隊,至今頗具規模的綜合醫院,門諾醫院醫如薄柔纜醫師的風格─默默付出、不求掌聲。由於信仰、由於個性,薄醫師一向謙沖沉靜,不張揚自己的成就,也不習慣與媒體記者接觸,只是在異國海隅,獻上歲月菁華,在他人的土地上安身立命。而臨立太平洋濱,本地人津津樂道的「美國仔醫院」,也在偏遠的花蓮不求掌聲的耕耘了四十五個年頭,造福了花東民眾、更造福無數原住民。
原住民藉著門諾醫院得到肉體的醫治,也得心靈的復健,許多有嚴重酗酒問題的山地村落,更藉著宣教士們鍥而不捨的努力,甚至全村戒酒。早期開辦的護理學校更造就了無數山地少女。從山巔到水涯、從山地到平地,門諾醫院「爲主服務」「不求報償」的心志始終如一。
然而,這畢竟是個講求包裝、廣告的傳播時代,「沒有聲音」的方式,很難使外界了解門諾的需要,進而伸出援手。為了所愛的醫院,一向寡言的薄醫師離台返美之前忍不住說話了:「臨別前我有一個請求,我為中國人擺上一生,我的父親也為中國獻上四十年光陰,你肯不肯為自己的兄弟捐獻一點金錢,讓這個慈善醫院,能夠繼續幫助貧困的病患?」
薄氏父子把自己毫無保留給了中國人。
「給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
給東西、給錢還容易,
最不容易的是給自己。
他們把自己毫無保留的給了中國人,
不只是施捨一些禮物給你我,
而是像耶穌基督到成肉身那樣,
親身與我們同住。
離鄉背景、骨肉分離甚至在炮火中出生入死,
而他們卻選擇與你我同住了
一輩子又一輩子。
「給」不是件易事,更何況是「給自己」....。